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,對於肌肉生長、修復組織及維持身體機能至關重要。隨著健康意識提升,越來越多人關心每天蛋白質攝取量、哪些食物可以補充蛋白質,以及如何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或過量的問題。本文將深入解析蛋白質的重要性、攝取標準、最佳來源及補充方式,幫助你聰明補充蛋白質,吃出健康體魄!
蛋白質可幫我們身體的肌肉修復及生理機能調節都很重要,蛋白質的主要功能包括:
肌肉合成與修復:運動後肌肉需要蛋白質來修復與生長。
維持身體機能:蛋白質構成酵素、激素及免疫系統的重要部分。
增強免疫力: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製造抗體,提高身體的防禦能力。
幫助新陳代謝:蛋白質參與細胞代謝,影響身體能量運用。
日常飲食中,小麥胚芽, 帶膜的花生仁, 黑芝麻, 白鳳豆都是屬於有優質蛋白質食物,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及各國營養學會的建議,每人每天應攝取的蛋白質量因年齡、體重及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如何計算你的每日蛋白質需求?每天攝取蛋白質計算通常以「每公斤體重的克數(g/kg)」 來計算:*注意蛋白質克數,不等於食物重量
(參考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食物代換表2019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544&pid=725)及(參考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DRIs第八版(蛋白質章節草案)建議)
一般成年人:每公斤體重 0.8g
懷孕及哺乳期女性:每公斤體重 1.0-1.2g
運動員或重訓者:每公斤體重 1.2-2.0g
老年人(60歲以上):每公斤體重 1.0-1.2g,以防止肌少症
舉例:
若 60 公斤的成年人,每天應攝取 60 × 0.8 = 48 克蛋白質。
若你是體重70公斤的運動員,每天則需要攝取 70 × 1.5 = 105 克蛋白質。
日常飲食中,以下為蛋白質多的食物,其每100克含蛋白質含量(g):
排行榜 | 食物 | 蛋白質含量(每100克) |
1 | 黃豆 | 36g |
2 | 雞胸肉 | 31g |
3 | 魚肉(鮭魚、鮪魚) | 25-30g |
4 | 瘦牛肉 | 26g |
5 | 起司(帕馬森起司) | 25g |
6 | 堅果(杏仁、腰果) | 15-20g |
7 | 豆腐 | 8-15g |
8 | 蛋 | 13g |
9 | 優格 | 10g |
10 | 奶類(低脂牛奶) | 3-4g |
很多朋友經常到便利商店買雞胸肉食用,大家一定想知道有哪些食物比100g雞胸肉蛋白質更強的? 舉例如下:
黃豆:植物性蛋白質之王,含量遠超雞胸肉,適合素食者。
黑豆:黑豆是披著黑色外衣的黃豆!屬於植物性蛋白質,皆具有完整胺基酸,屬於高品質蛋白質!
某些魚肉:如魩仔魚、鮭魚、鮪魚,含有豐富Omega-3,適合減脂與保護心血管。
未經過油炸的豆包:又稱為豆腐皮、豆皮,其蛋白質含量高,非油炸品熱量也不高,是補充蛋白質的好選擇。
起司:兼具蛋白質與鈣質,是補充營養的好選擇。
動物性蛋白質 | 植物性蛋白質 | |
✔ 優點 |
|
|
❌ 缺點 |
|
|
✅ 飲食中吃足量的蛋白質,比吃的時間點來的重要。最佳蛋白質食用策略建議: 動物性蛋白與植物性蛋白結合攝取,如「雞蛋 + 豆類」或「牛奶 + 燕麥」,可提升蛋白質的營養價值。
現在愈來愈多人選擇經常或偶而吃蔬食或吃素,許多人會認為素食者是不是比較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?事實上,只要飲食中,多攝取黃豆、堅果、藜麥等這些食物,素食者或蔬食者也能獲得足夠的蛋白質量。
有些人會問每日蛋白質攝取上限,或擔心過於依賴蛋白質,特別是動物蛋白,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,如腎臟負擔加重、骨鈣流失等; 但一般來說,只有腎病患者需要限制蛋白質,一般人適量攝取不會影響腎臟健康。
在健身及減重圈子中流行高蛋白飲食,需要留意的是,單純依賴蛋白質增加未必是健康減重的萬靈丹。因為高蛋白飲食是為了增加飽足感,進而促進肌肉的生長與代謝,這雖有助於短期內可能達到體重下降效果,但許多的高蛋白粉或一些加工肉類,經常含有過多的鹽分及防腐劑,而不是天然、低加工的健康原則。
蛋白質並非增加肌肉的絕對關鍵,若一天內攝取大量蛋白質,過多蛋白質也會分解成胺基酸和氮氣,被身體當作廢物排出,或是轉化成碳水化合物存進體內。所以,運動者要增加肌肉,還是要在運動後一小時內的飲食中,有一定比例的碳水化合物,加上大約四分之一的蛋白質的飲食攝取比例,才會真正的有助於增加肌肉量。
要健康地一天攝取蛋白質進行高蛋白飲食,應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,如魚類、瘦肉、蛋、豆腐和豆類,並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合理搭配。只有在營養素全面且合比例搭配的情況下,才能充分發揮蛋白質對健康及體重管理的正向影響。
先吃餐中的蛋白質食物,以高品質蛋白質為優先。
增加高品質蛋白質的點心。
早餐添加高品質蛋白質。
每餐均衡攝取:蛋白質應分配在三餐中,避免一次攝取過多。
搭配碳水化合物與健康脂肪:如「雞肉 + 糙米 + 酪梨」,能幫助蛋白質吸收。
搭配營養素提升蛋白質吸收效果:例如,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6,有助於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,維生素B6在蛋白質代謝中起著關鍵作用,它參與氨基酸的合成和分解。鋅和鎂,鋅有助於酵素的活性,與蛋白質的合成密切相關,而鎂則在肌肉收縮和蛋白質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。另外還有維生素C,能間接促進蛋白質的更好吸收和利用。
選擇高品質蛋白:如「魚肉、雞胸肉、黃豆」,減少加工食品。
不要勉強吃討厭的食材:沒有必要勉強吃下討厭的食材。用餐時首先重視「愉快享用,吃得美味」。
忙碌的人可以把乳酪等食物當成點心:可以藉由點心來攝取補充蛋白質。例如乳酪、優格、便利超商等處所販售的即食雞胸肉、魚肉香腸或水煮蛋等。
增肌與減重有可能同時嗎?其實是做得到的,關鍵在於靠飲食限制熱量(減重)的同時,又補充足量的蛋白質(增肌)。
體脂過高的人(女生超過30%;男生超過25%),建議先從減脂開始,待體脂降至正常範圍後(女生20-30%;男生20-25%),後續的增肌效果才會好。
所以,減肥蛋白質攝取量還是重要的,高蛋白食物能增加飽足感,減少熱量攝取搭配正確飲食控制一日的總熱量,保持熱量赤字、不低於基礎代謝所需熱量,提供身體足夠的營養,就有助於減少體脂肪。
蛋白質是肌肉的「建造原料」,它提供合成肌肉所需的氨基酸,是增肌飲食中最重要的營養素。運動後補充適量蛋白質,如雞蛋、雞肉、乳清蛋白,有助肌肉增長,攝取足量的蛋白質,可以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,加速肌肉生長速度,並修復運動後的肌肉損傷。
想要增肌者,碳水化合物與適當的脂肪攝取也很重要。碳水化合物,是增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,它提供肌肉訓練所需的能量,維持體力,避免肌肉分解。脂肪則是增肌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它可以幫助調節激素,維持肌肉生長所需的賀爾蒙平衡,並提供身體能量儲備。
一天要攝取多少的蛋白質及何時攝取最好?建議可將一天要攝取的蛋白質分配在三餐中,舉例如下:
早餐:高蛋白早餐(如蛋+優格+堅果)可提升代謝
運動後:運動後30-60分鐘內補充,如雞肉、蛋白飲
晚餐:適量蛋白質晚餐(如豆腐、魚),避免過多影響消化
每日蛋白質攝取需依個人體重、活動量計算。
均衡的攝取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,避免攝取過量。
高蛋白食物選擇多元,如黃豆、魚肉、雞肉等,依個人口味選擇。
搭配運動,才能發揮蛋白質的最佳效果!
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食物包括 黃豆(每 100g 約 36g 蛋白質)、雞胸肉(31g)、魚肉(25-30g)、瘦牛肉(26g),以及 起司(25g)。這些都是高蛋白質食物的好選擇。
一顆雞蛋(約 50g)含有 6-7g 的蛋白質,其中蛋白部分約佔 3.5g,蛋黃則含有 2.5-3g。
一般來說,女生的蛋白質攝取量建議為每公斤體重 0.8-1.2g。例如,體重 50 公斤的女性應攝取 40-60g 蛋白質。若有健身或運動習慣,則建議提高至 每公斤 1.2-2.0g。
蛋白質攝取不足可能導致:
肌肉流失
免疫力下降,容易生病
頭髮變細、掉髮
皮膚乾燥、傷口癒合變慢
水腫、體力下降
最快速補充蛋白質的食物包括:
蛋白飲(如乳清蛋白)
水煮蛋
即食雞胸肉
優格
豆漿、豆腐
100g 雞胸肉含約 31g 蛋白質,是健身與增肌人士的首選高蛋白食物。
一般健康成人一天吃 2-3 顆雞蛋是安全的。雞蛋中的膽固醇對大多數人影響不大,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,應諮詢醫生。
一杯 無糖豆漿(約 240ml)含有 7-9g 蛋白質,是素食者很好的蛋白質來源。
蛋白質可以:
增加 飽足感,減少進食慾望
幫助 增肌、提升基礎代謝
減少 血糖波動,降低脂肪堆積機率
但要控制總熱量,才能真正減脂。
早餐應選擇 高蛋白低碳水的組合,如:
水煮蛋 + 燕麥
優格 + 堅果
雞胸肉 + 糙米飯
這樣可以穩定血糖,提高代謝。
一般建議:
普通人:70 × 0.8g = 56g
健身者:70 × 1.2-2.0g = 84-140g
若增肌,可提高攝取量。
不會!但 重點是總熱量。如果你的蛋白質攝取 沒有超過每日熱量需求,不會導致發胖,反而有助於修復肌肉。
一天 2 餐可以減重,但需要確保:
攝取足夠蛋白質
控制總熱量
搭配適當運動
不然可能會導致肌肉流失。
可以,但建議選擇 天然高蛋白食物,如雞肉、魚、豆腐。如果沒有運動,過量攝取蛋白質可能會轉化成脂肪。
睡前可以吃:
低脂牛奶
水煮蛋
這些食物蛋白質含量高,又不會影響睡眠。
需要健康的蛋白質補充品嗎?歡迎洽詢 8more客服 0800-777-852